长沙
长沙市隶属湖南省,湖南省省会,简称长,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
长沙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909.86平方公里。
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
长沙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6年2月23日,长沙市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5月6日,长沙开通了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线路。
位置境域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介于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之间。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幅员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85平方公里。[3]
地质特征
全市境内地质特征是:地层出露齐全,花岗岩体广布,地质构造复杂,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在长沙市均有出露,最古老的地层大约是10亿年以前形成的。约6亿年前,长沙是茫茫大海,但海水不深。以后,海水逐步由东而西退出,浏阳、长沙与望城大部分地区升出海面,成为江南古陆的西北缘。距今约1.4亿年,长沙地区海浸结束,上升成为陆地,由于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长条形的山间坳陷盆地——长(沙)平(江)盆地。新生代开始,整个长平盆地上升为陆地。距今约35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第三次冰期,浏阳保留冰川地貌遗迹。
气候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长沙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夏季约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64天,秋季59—69天。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久,冬季严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形成连绵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从5月下旬起,气温显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有85天,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年平均约30天,盛夏酷热少雨。9月下旬后,白天较暖,入夜转凉,降水量减少,低云量日多。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节届冬令,长沙气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期很短暂,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为4.4℃—5.1℃,越冬作物可以安全越冬,缓慢生长。
气候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长沙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夏季约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64天,秋季59—69天。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久,冬季严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形成连绵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从5月下旬起,气温显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有85天,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年平均约30天,盛夏酷热少雨。9月下旬后,白天较暖,入夜转凉,降水量减少,低云量日多。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节届冬令,长沙气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期很短暂,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为4.4℃—5.1℃,越冬作物可以安全越冬,缓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