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姚关因小河、溪流众多的缘故,被赋予了“高原水乡”的美称,而姚关古镇更为姚关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作为历史上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姚关古镇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姚关位于施甸县南部,距县城20千米。姚关古镇是县级中心集镇,总面积195.8平方公里,典型农业集镇。镇内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积淀丰厚,聚集了邓子龙抗缅平叛驻兵遗址、契丹文化遗存、民俗文化、新旧石器文化考古遗址、会馆文化、少数民族文化、2800亩野鸭湖湿地和5000亩凤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资源。姚关古镇围绕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主题,开发建成了集农家乐、渔家乐、攀岩、龙舟、考古、自驾车等康体健身的休闲度假区,是施甸县城及保山隆阳区的后花园,施甸县城居民及隆阳区市民的周末及节假日的休闲度假旅游地。
姚关古镇为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全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气温13.8℃,年降雨量1099毫米。辖12个村委会,159个村民小组,有汉、彝、白、布朗等17个民族。属于卡斯特地貌,有高原水乡之美誉。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镇姚城和守御千户所。因气候宜人、景观组合较好及周边景点集中,2005年分别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60个旅游小镇和20个省级生态乡镇之一。
特色景观
姚关坝子
姚关镇辖地中心——姚关坝子,系高原型古湖岩溶溶蚀丘陵盆地,其间独特的卡斯特地貌与陆薮交错的古湖遗址(俗称海子)共存,机构了一组奇秀特异的湿地自然景观。据现有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在地质第四世纪末期,即距今两万年左右,姚关古湖从黑龙河尾切割外泄,原为湖水覆盖的大部分面积开始逐步暴露,唯有今天的山邑坝因其地势低洼,湖水未能尽泄面成湿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代欤相传,形成了今天的山邑湿地。海中礁石突兀,错落别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玲珑秀美。四面青山环绕,陆薮交错,夏日荷花盛开,一望未可尽收。不可胜数的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栖繁衍其间,各种鱼类在海中穿梭嬉游,形成了海中有山,山中有树,山水相映,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山邑湿地一派天然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远道而来,探亲访友或慕名而来观赏的不少文人墨客,看后,无不为之惊叹,真不愧为大自然神功鬼爷之佳作,奉献给姚关人民如此美妙的风水宝地,故而,姚关人将其称之为“迤西小桂林”。
邓子龙抗缅平叛驻兵遗址
邓子龙抗缅平叛驻兵遗址有五关,即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三桥,即血战桥、洗甲桥、太平桥。一泉三洞,即报功泉、清平洞、朝天洞、山邑洞。一祠三亭,即恤忠祠、磨剑亭、看山亭、解甲亭。二寺二庙,即清平寺、西山寺、关圣庙、城隍庙。尚有校场、点将台、古战场偃草坡、血战桥和攀枝花等。驻守姚关的将领们,文武兼备,悍卫祖国南疆,忠于职守,功勋卓著。喜吟咏、善诗文,虽戎马倥偬,闲暇揽胜赋诗,用诗歌记录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和历史事件,描写有趣见闻,抒发爱国忧民的诚挚感情,倾吐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作背景广阔,画幅纵横,内容丰富,意气豪迈,人民广为传颂。邓子龙著《横戈集》在姚关编成,诗分上下两册,共204首,其中62首在云南作,20余首作于姚关,铭刻清平洞诗文有《清平洞》:“洞里神仙洞外村,清平不问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缘,满笑桃花灼灼春。醉向几杯销白日,闲拖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别清平洞》:“开尔清平记六年,许多盘错破中坚。梅根挂壁全无土,石乳为门别有天。释子好看池上树,莽生休据洞前田。我去莫教棋石烂,看山亭上月常圆。”《再捣耿马老巢三尖山班师》:“靖远征西十六年,我费九月三万钱。六慰三宣仍内地,诸莽百蛮无中坚。且饮欲尽未尽酒,笑弄濯缨濯足泉。黄冠野鹤即乐事,何须勒石称燕然!”镇境蒜园村万仞岗有《九日登万仞岗有感》:“边关不见白衣来,万仞岗头独举杯。西望浮云蔽天日,南来蜃气出楼台。自怜短发筹边骨,谁说长缨负国才!何处西风催铁马?败髅衰草不胜哀。”诗载《〈横戈集〉别姚关》:“缅夷倾国海西头,喳哩江空象断流。地险一时成瓦解,天骄十万尽冰销。攀枝花鸟惊遗镞,偃草坡猿泣败髅。千载有谁评战迹?血桥关树总悠悠。”镇境陡坡村朝天洞有《朝天洞》和《别朝天洞》等诗文。邓子龙著《横戈集》编就后,由标下沈元吉携回江西丰城,后刊印行世,今藏北京图书馆。